村旅游景点规划方案半岛官网

发布时间:2024-05-23 12:25:27    浏览:

[返回]

  bd半岛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看看下面的村旅游景点规划方案吧!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的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优势。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强化特色,一是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就是强调乡村旅游文化性和原生性。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服务设施设计防止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使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与乡村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日常餐饮提供和旅游项目设计要贴近农家生活,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消费需求,创办专项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特色娱乐、特色种养业等,防止盲目追求高档;二是忌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对乡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切忌照抄他人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强化特色,就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研究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本土特色、挖掘本土特色、突出本土特色,用本土特色赢得市场。

  乡村具有丰富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走出吃饭、打牌、钓鱼等单一单调的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项目,要多元开发形成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特色村落、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就在于游客的体验参与。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旅游观赏青山秀水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乡村旅游规划,要提供给旅游者采摘、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乡村旅游需要发展和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民风民俗、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乡村参与游泳、摸鱼、捉泥鳅、钓龙虾、荡排等乡村娱乐活动,实现了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在乡村品尝各色水果蔬菜,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此外,让旅游者在观赏乡村生态景观的同时,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使旅游者能通过参与乡村实践,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盲目旅游的开发就会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不但乡村旅游不能产生应有效益,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越是保护完好的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就越大,在参与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优势就越突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保持旅游吸引力。由于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循规划原则之外,还要坚持“一保留、两坚持、三不”的规划理念,“一保留”,保留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建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底蕴。“两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坚持本土特色,依山就势,体现乡村特色,凸显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三不”,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科学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理念,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旅游,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有三类乡村,一是紧靠中心城市,汽车车程在两个小时之内的城郊乡村;二是紧靠现有景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旅游资源良好的古村落、农村风貌、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以及果业、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或自然、生态比较好的乡村。总结中外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分为五种: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是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筑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筑按发展特点分为古代与现代两类,村落民居旅游模式也相应分为古民居旅游与新民居旅游两种。

  古民居旅游。我国的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汉族斗拱挑檐建筑、陕北窑洞、徽州民居、客家围屋、苗族吊脚楼、黎族船屋、傈族“百脚落地”草屋、侗族外廊式木楼等都极具观赏旅游价值。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城村,山西的皇城相府和王家大院,河南的寨卜昌民居和康百万庄园,都属于村落古民居旅游发展模式。

  新民居旅游。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按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新农村村落民居,也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刘庄,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等,都属于农村新民居旅游发展模式。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利用建设新型的民宅,开展修学旅游和观光旅游。桃花峪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在政府的指导下,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家庭旅馆,吸引游客观光和学生修学旅游。八达峪村在政府管理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置换,使农民分散建房,每户4-6亩土地,连片开发,形成房前房后种植桃树,庭院内养殖长毛兔,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和洽谈生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乡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工艺游艺、体育竞技、信仰崇拜等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以整理规划为民俗节庆,如游春、庙会、歌会等;乡村手工制作民俗,如开发乡村流传已久的打铁铺、弹棉铺、竹刻、根雕等传统作坊;乡村体育,如河南温县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开发“太极之旅”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特有的文化风情。

  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田园、草原、森林、渔港等生态环境和各种乡村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猎的森林与扬帆的渔港为特色,把乡村生态与乡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开发梯田游、草原游、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蕉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建设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趋向。山东枣庄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沂南大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临沂罗庄飞龙花卉,形成乡村旅游的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外种植高新技术和品种,使园区内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内一般分为育苗区、栽培区、温室区,果木、花卉特色种植区。

  综合旅游模式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上海崇明前卫村的乡村游,游客可以体验农家推磨、纺纱、踏车、踩高跷等生产生活乐趣;可以观看“抛球择婿”旧时婚礼习俗;可以在水产观光基地观看长江口盛产的各种鱼类和滩涂生产的各种小动物;可以在树林深处的家禽园用网捕捉活鸡等。又如,辽宁鞍山唐家房镇的“乡村绿色家园之旅”,可以住在东北典型的农家院里,吃山村传统饮食,大锅贴饼子、“笨鸡”炖蘑菇、水豆腐、土豆大茄子、山鸡等尽是纯绿色食品;可以出门上山,欣赏漫山遍野的丰收美景,亲手采摘水果及无名野果。牧业旅游可美化草场、畜群,建设蒙古包餐厅接待设施,按照当地民族习惯接待游客,开展乘驼、骑马、狩猎、摔跤、赛马等旅游服务项目;渔业旅游可突出水乡特色,在湖泊周围营造绿色林带,在浅水区植荷种菱,配合烟波浩渺、渔帆点点的湖面,形成动人的水乡美景,游客可以荡舟湖上,或撒网捕鱼,或悠然垂钓,或采莲摘菱。.综合旅游模式的发展可以构建成更具现代旅游度假意义的乡村俱乐部,提供设施完备的乡村综合旅游度假康体消闲中心。

  随着旅游业多元趋势的发展,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与选择也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发展又呈现出休息娱乐、收获品尝、运动养生、观光审美、学习体验等五种旅游类型趋向。休息娱乐型乡村旅游以休息娱乐为主,趋向于“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竹乡乐”、“湖乡乐”、“花乡乐”、“樵乡乐”等旅游模式;收获品尝型乡村旅游以特色乡村餐饮美食为目的,以采摘垂钓等为主,趋向于“采摘游”、“果园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旅游模式;运动养生型乡村旅游以乡村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趋向于“乡村运动俱乐部”、“温泉别墅”等旅游模式;观光审美型乡村旅游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趋向于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旅游模式;学习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成长的五种旅游模式,需要从旅游资源出发,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进行规划,将具有客源优势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列为第一模式,以农家游、渔家游等作为核心产品;将依托旅游目的地客源辐射为优势,具有村寨特色或风景特色的乡村旅游列为第二模式,以特色风景观光、农事活动观光、村落文化观光为核心旅游产品。

  旅游模式是旅游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发展模式会随之推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观念都将影响旅游发展模式的设计,休闲度假、现代农村观光、休学体验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各地逐渐出现了具有各自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类型,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农家乐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以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农家乐类型除了山东类型外,还有成都“农家乐”、湖南“农家乐”值得关注。

  成都“农家乐”。成都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主要以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及购物等旅游服务。

  湖南“农家乐”。湖南“农家乐”的发展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益阳市相继开发的“竹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樵乡农家乐”等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特别是开发“竹乡农家乐”时,围绕“竹”字,挖掘特色,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吃的是竹宴,用的是竹家具,观的是竹海,集中展示了江南竹乡的农家风貌。常德的“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青瓦木屋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

  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和格局,一种是“客栈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和一些主要景区(点)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另一种是“度假型农家乐”,在

  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两种“农家乐”旅游形式都在湖南都得到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武陵源“客栈型农家乐”的“家庭旅馆村”,占地35亩,规划建房120户,共有床位1800余个,总投资达2171万元,休闲娱乐项目全,综合效益好,受到游客的青睐。

  湖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原汁原昧的农家特色,得益于本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甚至温泉、花木、瓜果都是特色。在湖泊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高科技农业对现代旅游者有着较大吸引力,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在休闲中得到教育。

  在全国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各地不尽相同。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其中,几乎家家都有。而在长沙郊区的“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也有棋,由于长沙郊区水面较多,多数“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北京郊区怀柔“农家乐”,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而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农家乐的基本特点,一是“农”的特征,置身于“农”的环境中,居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二是“家”的感受,家人聚会,家常菜,家庭消费水平,家庭化休闲,大众化消费。三是“乐”的体验,农事体验,学习识别农作物,欣赏珍禽、畜禽养殖,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效载体,只要深入分析本土的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模式分为实地村落和模拟村落两种。实地村落,或称“原生型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区选择较为典型的天然村落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现一个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现状。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模拟村落,是把某一地某些民族的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或重建加以展示,属于主题公园类型。模拟民俗村往往建在城市周围,以弥补城市旅游资源的缺乏,为开拓客源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保护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不代表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

  北京的乡村旅游以原生型民俗村为特色,迄至2004年12月为止,北京全市已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村”7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5537户。2005年9月,北京市第三批又批准了4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1582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级“民俗村”已达到110个,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已达到7119户。

  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田园风光游是乡村旅游区别于都市旅游最大的韵味。有于不同地域地质地貌的差异,田园风光又表现出江南田园风光、平原田园风光、山林田园风光、水乡田园风光、梯田田园风光,热带田园风光等不同特点。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域地质地貌差异下形成不同的田园风光类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江苏无锡江阴华西村从江南田园风光旅游起步,推出了牛车水、人车水、钓鱼、扳鱼等江南传统农事,让游客亲历,每天都吸引了2000~3000人,甚至5000~10000人的游客;福建泉州具有林茂、山雄、水秀、石怪、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特色,果林、竹林、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翠竹如帘,奇岩怪石,开辟了山林田园风光游线;在太湖,利用连接区内众多的湖荡小岛,田园、村庄、桑林、鱼塘,开展旅游、垂钓、观鱼、赏花、品茶、野营等水乡田园风光游;在广西桂林龙胜,利用层层迭迭的梯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梯田田园风光游;海南岛热带作物丰富,植被繁茂,四季常青,自然景色宜人,相隐其间的自然村落,形成了海南特有的热带田园风光游。

  田园风光游还可围绕某一观光主体形成特色,如曾有旅行社推出跨青海、江西、贵州、云南四省的油菜花田园风光游,选择了青海门源县油菜花、江西婺源油菜花、贵州安顺油菜花旅游节、云南曲靖市罗平县油菜花等各具韵味的油菜花田园景色组成一个观花的旅游主题,别具一格。

  从旅游组织方式,田园风光游可以徒步游、自行车游和自驾车游。广西阳朔推出了一条从县城出发分别至大榕树—月亮山—勇村—白沙—世外桃源—福利—兴坪等多地的自行车田园风光游项目,欣赏诗境般的田园景色,在路边观赏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在江岸观村民鸬鹚捕鱼,拜访明清古民居,漫步老寨,登山远眺,农家做客,很受自助旅游者的欢迎。

  我国在明清两朝曾有一个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给后世留下了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我国乡村旅游古村落类型中,以皖赣古村落旅游具有典型性。

  皖赣古村落乡村旅游的代表是江西上饶婺源和安徽黄山黟县。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乡村旅游中村民聚居地旅游发展的范式。拥有20年旅游发展历史的黟县,特色是浓郁的乡村聚居文明。黟县的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婺源素有“书乡”的美誉,条条小街仍印着徽商创业的足迹,幢幢明清古建仍透出村庄往日的繁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婺源,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中,“婺源古村落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2005年11月,乡村旅游的两个集会引人注目,一个是在江西上饶婺源举行“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一个是在安徽黄山黟县召开“中国乡村旅游论坛”。两个节会议的举办,目的都是促进以乡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果木园林类型以山东果木园林旅游为突出。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山东临沂、枣庄两市近年来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枣庄峰城区出现了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和万亩枣园,临沂郯城县出现了万亩板栗园和万亩银杏园,费县出现了万亩梨园,还出现了一些远近闻名的葡萄村、银杏村、苹果村、梨村等。为了发挥果木园林的综合效益,利用果木园林发展了乡村观光旅游,在园内设置游览线路,建设的各种景点或小品点缀,增强园林观光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枣庄市峄城区以万亩石榴园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乡村发展果木与旅游结合的乡村果园观光旅游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在观光农场的乡村旅游类型中以台湾观光农场为成熟。台湾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观光农场。1978年,台湾苗栗县大湖草莓园偶然开辟观光农场开始了台湾乡村旅游,使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80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台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观光农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一种家庭式度假,一种朋友聚会。让游客真正进入休闲休假生活。每一个观光农场度假休闲旅游项目各不相同,多以农场种养种植的农作物或饲养的家畜为特色。

  以观光农场为代表的产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我国的乡村至今在广大区域仍采用传统劳作工艺进行传统产业生产,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设施薄弱,开发,旅游人才稀少。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经营发展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云南石林县的五棵树村、宁蒗县泸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罗平县多依河景区的周边乡村均属这种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由乡村农民自行组织或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云南昆明市团结乡、丽江市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营街等。

  乡村组织型模式的条件与意义,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如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引进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投资和管理,形成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型模式”。又如云南丽江市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腾冲县引进柏联集团对和顺镇进行整体保护、改造和经营,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投资对五个傣族村寨进行整体开发、包装和经营等。

  公司+农户型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综合开发型模式,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云南罗平县发挥数万亩油菜花的田园风光优势,通过开发九龙瀑布、多依河景区景点和鲁布革电站旅游,带动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县以宁静的森林、洁净的湖泊、辽阔的牧场、独特的藏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当地村民产业旅游开发和接待服务,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综合开发型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政府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开发,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三是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四是依托绚丽的民族文化,组织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旅游节庆活动,在吸引和招徕大量游客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乡村旅游规划是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不仅要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向,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向,也要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规划乡村意境。乡村意境规划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草原牧歌、蓝色海湾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乡村旅游规划应保持乡村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乡村旅游规划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劳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乡村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乡村观光和休闲乡村。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乡村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乡村旅游的目标人群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最惬意的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与生产,感受“乡村农夫”“乡村牧民”“乡村渔夫”生活。

  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等;交通便利化,开通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镇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或拥有现实的或潜在旅游资源的古老乡镇,旅游能给居民带来极大益处,旅游业足以作为乡镇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乡镇自然生态和文物古迹保护计划的实施。

  乡镇在城市旅游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位置与特点,乡镇旅游规划需要应势发展,构建特色乡镇旅游业。乡镇在社会关系上,混合着乡镇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可以开发乡镇民俗风情旅游;乡镇位于城市的周边,拥有山水、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特点的山水旅游镇、滑雪旅游镇、温泉旅游镇、海滨旅游镇;乡镇往往处在大中城市的往来地带,在提供过境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的发展中,形成度假旅游镇。

  乡镇旅游规划通常要解决一些特有的问题,一是规划范围界线的划分,规划范围界线划分宜结合村镇行政区划、山脉、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二是濒临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乡镇的旅游交通,要为旅客开拓自然景观视域,改善进入自然景点的通道,研究利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三是历史文化乡镇保护,在历史文化乡镇,旅游规划保护的历史遗存总体特征和文化风情,不是只对单独的建筑物进行保护,应通过相互调整,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城镇总体规划或中心区改建规划的整体之中。

  乡镇旅游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乡镇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确定乡镇旅游发展目标;确定旅游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规划;确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因素,客源市场分析一般应重要考虑过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乡镇资金及其他要素的综合平衡。

  乡镇旅游规划的图纸一般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区位图、旅游发展规划图、旅游道路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

搜索